重庆公交车坠江:我们为什么沉默?

文/郑晨 责任编辑/袁媛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09-23浏览次数:525

新闻:10月28日上午10点8分51秒,重庆万州区22路公交车由于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与一辆红色小轿车相撞坠入长江。经救援队确认,公交车上失联的15人中,13人遇难,2人仍旧失联。 ——《新京报》10月29日


网友评论:@周雪松:一车人都不要当旁观者,维护司机安全也就是给自己留一线生机。

本刊评论:事故发生后的48小时里,舆论的风向变了又变,事件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逃过公众的指责。黑匣子视频公布后,矛头便直指公交司机和闹事女乘客,除此之外,几乎全网都在心疼不幸遇难的另外十三名乘客。只是,他们真的是无辜的吗?

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是孩童,都知道驾驶员最忌分心,遑论当时超过半数的乘客是成年人,但没有一个人制止这荒唐的一幕。这场争吵里,所有人都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选择了沉默,而下一秒,他们就从旁观者变成了受害者。“看客殒命”——有人贴出了讽刺性的四个字。明知这样违背应有的社会规则,但却冷漠地选择视而不见。从幼时我们被灌输乐于助人的观念,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推崇的利他主义,各大卫视有关平民英雄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我们的社会却依然无法挣脱旁观者效应的束缚。

重庆22路公交车只是一个导火索,越来越多的“公交车上闹事”的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司机和乘客之间增加了一道透明玻璃墙,最高人民法院也建议增设“妨碍安全驾驶罪”。受害者永远是被同情被保护的那一方,但是施救者却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害怕受牵连——这是沉默的根源。不是没有“拔刀相助”的先例,而是太多“碰瓷”、“救人却反被讹”的教训让我们留下了后遗症。所有的旁观者牢记着“枪打出头鸟”,都在等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一次次的沉默里被杀害,于是冷漠变得理所应当。遇难的十三名乘客没有站出来,就像每一次袖手旁观时面对为什么不发声的质问他们的理由总是“万一最后担责的是我”一样,但是这一次没有人想到他们会再也没有站起来的机会。

逝者已逝,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更应深思,究竟怎么去维护每一个人想成为英雄的勇气,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沉默中自我毁灭。勇敢不是与生俱来,见义勇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呼吁保护弱小的同时,法律和社会对于施救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保护,确保在见义勇为的同时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会有人来打破“沉默的螺旋”,终结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