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德:为大山的孩子们修一条路

文/陈奕霖 郑晨 责任编辑/陈奕霖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09-24浏览次数:684

梁祖德,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7届毕业生,第一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成员,

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现为湖北省大学生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主任,素质班班刊《大学记忆》指导人。

“你们居然要采访德哥,他人真的很好。”在采访开始前收集资料时,一些被询问到的素质班的同学这样对我们说,而采访才开始,德哥就以他的善解人意,印证了同学们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采访在校内的一家奶茶店进行,店内放着音乐,“我们要不要换个位置,这里有点吵,对我是没有多大关系啦,怕你们后期不好整理。”

2005年3月,才经历三校合并搬入汤逊湖畔新校区的湖北经济学院西区还没有投入使用,东校区也只有四大院系,学生社团寥寥无几,也就是在那一年,当时工商学院的副书记宋健老师以“忙起来、学起来、快乐起来”为宗旨创办了素质班。

那个时候的素质班还只是一个试验性项目,远没有现在一般的抢手,梁祖德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毅然决定加入这个未知的集体,“我发现为素质班成员定制的规则——我们叫它‘二十条’,它和我的生活习惯非常的吻合。”所谓的素质班“二十条”,是一份从生活作息时间到每周的阅读数量甚至人际交往都有对学员严格要求的“班规”,仅仅是“二十条”中的第一条“每天七点起,十一点睡”,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拒绝它的理由,毕竟在许多才摆脱家长约束的大学生看来,这简直是重新回到牢笼中去,而梁祖德却正是因为这一份“律令”才选择了素质班。也为之后自己的公益之行,埋下了种子。

在采访过程中,细数这些年素质班的变化时,梁祖德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于他来说从加入素质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素质班越办越好,梁祖德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们素质班不叫毕业叫结业,因为虽然我们结束了这段培养周期,但永远不会有离开的那一天。”说到做到,直到离开学校十一年后的现在,梁祖德仍然参与着素质班的工作,参加素质班的活动,指导素质班刊物《大学记忆》的发行,与素质班的学弟学妹们打成一片,“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而每一届的素质班成员都很喜欢这位亦师亦友的德哥,“德哥每周都会和我们一起晨跑”。

“机会只有一次,要给自己留下珍贵的经历。”2007年,梁祖德从学校毕业后,作为经院当年唯一一名志愿者,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发改局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在一次当地团委组织的“送温暖”活动中,梁祖德结识了麻江县申信希望小学的王佳优校长,2008年6月1日,梁祖德作为受邀的志愿者之一,参加了申信小学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一个破旧的篮球场,两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学校里老师们的热情与友好,都让梁祖德难以忘怀,所以当2010年素质班五周年聚会上,他与宋健老师想带着学生去贵州支教的想法一拍即合,依靠着在贵州积攒下的人脉,梁祖德开始筹办素质班贵州暑期支教活动。

山区偏远,20多小时的车程,从火车转汽车再到中巴车,一些崎岖的山路只能依靠步行,宿舍条件的简陋,夏天的蚊虫叮咬,上厕所要步行到很远的公共厕所······这一切都没能成为阻止梁祖德一次次回到贵州,回到孩子们身边的理由。从申信小学到青山小学再到共和小学等学校,梁祖德和素质班支教队成员们的足迹遍布麻江县的6所小学,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素质班参与支教的队员达146人次,累计捐献物资达10万余元,受益学生达800余人,资助学生25人。

“听说您资助的第一位孩子叫王正渊?”“是我们素质班资助的。”梁祖德纠正道,素质班第一年的贵州支教之行,梁祖德特地请了年假,去看望支教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名叫王正渊的初中生引起了支教队队员们的关注。父亲病逝,母亲离家,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叔叔一人撑起,“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的爱学习”,一颗求知的心,被一群心怀善意的人悉心呵护,连续七年,每个学期王正渊都会收到来自素质班的助学金,也会收到他们的问候与关心。“我们做的是小而精的公益”梁祖德评价道,小是指财力有限,而精则是指精心呵护每一位受资助的孩子。

不止是王正渊,对这些受资助的孩子们,支教队成员时常会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寄各种各样的书籍,关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他认为,提供给这些孩子们的绝不仅仅只是金钱上的资助,更多的是学习的机会和精神上的守护,“并不是说给了钱,我们就不管了”。而如今王正渊已经从贵州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与素质班联系,“是素质班让我有了走出大山,考取大学的信心和希望。”

“一定要去看!”同样是在素质班学员的推荐下,我们看了那部以梁祖德的经历改编而成的微电影《守望》,里面的一句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你觉得有意义的事,可能在别人眼里毫无意义”,2016年4月,本在武汉工作的梁祖德放弃原来的工作,投入到湖北省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中来,为了素昧平生的孩子们奔波,这些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似乎的确无法理解。“值得吗?”总是有人问,“付出并不一定是要达到什么效果收获什么,当你做到问心无愧,其实结果怎样,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非说要有什么,成就别人帮助他们成长就是最大的收获,就是幸福感的来源。”对于“得与失”梁祖德看得很开,哪有什么值得不值得,自己觉得有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

“德哥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献给了公益。”素质班的学员们这样评价梁祖德,在他们眼中,德哥将自己献给了公益,却从来不会强迫大家去参加公益,“公益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刻意为之。”对于公益,梁祖德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定义,他说:“公益并不仅是在敬老院里和支教的小学里才可以完成的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随手关上教室的灯,捡起地上的垃圾,哪怕只是做好自己身边的事,这也是公益,很多人对于公益的理解都狭隘了。”

春夏秋冬,去去来来,那颗微小的念头,在不懈地努力下,终于破土发芽,长成大树,梁祖德也没有辜负那一声声清脆的“梁老师”,没有错过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担得起一声“德哥”,也担得起“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以德傍身,梁祖德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也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修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