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饥渴症”:是谁把我们卷进过劳、加速的人生?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09-24浏览次数:632

/周绍彤

随着时代信息化生活节奏化,我们的闲暇时间似乎越来越少,科技的发展进步并没有迎来理想中“休闲型社会”的到来,相反,“不日民族”和职场“特困生”人群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工作与生活的风火轮里,时间究竟都去哪儿了?

时间饥渴症,简而言之即人们对时间紧张的一种主观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现如今技术文明和信息文明飞速发展,时间的巨轮就像是一个加足了马力的机械昼夜不停地运行,在这样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社会弱肉强食的法则愈显残酷,环境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人自身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元,焦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很多人困扰不及的问题,学习时焦虑工作,工作时焦虑生活,、人际交往,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休止的循环往复。我们每天都在接受超量的信息导入,这种充实的“发虚”,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无形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焦虑仿佛也变成了人们不容置疑的条件反射。

外界有意无意的施压,让我们拼命努力地去提升自己,时间饥渴症也随之而来。一切都是永无尽头的,当你千方百计挠秃头发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务,紧随其后的不是放松和休适,是下一个deadline“以死相逼”。我们苦行僧一样熬日子,一步一个台阶往上爬,可总有人比你快,总有人在你之前,淘汰的噩梦不停萦绕,你又不得不拖着自己沉重如千斤顶的身体埋头向前,我们都明白社会的规则,你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把矛头转向自己。我们需要时间来休息调整,以迎接下一次挑战,但事情往往是一溜相连,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因为休息某种程度上等于落后,为了避免沦为炮灰,我们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的压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然而就算如此,时间也远远不够。

除了外界压力的侵扰以外,自身催化也是一大诱因,我们在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生活也在鞭策我们努力上进,两者相辅相成。所以相当于是为了诗与远方,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隐形“加班”,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本能地在心理上给自己施压,这是一种大环境下潜意识的驱使。我们“热衷工作”、“埋头工作”、“有干劲”、“做得到”等等,这些背后所掩藏的是渴望被他人所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希望获得成功感、充实感的欲望。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斥的当下,纯粹的“自发”的过度劳动当然几乎是不存在的。倘若没有那些额外的利益和可能达到的虚空未来做诱饵,想必没有人会愿意起早贪黑地工作。对于任何人,无一不会想着以最少的成本,迎来最大化的利益享受,这无可厚非。

另外,拖延症、懒癌这种新时代疾病的存在,也让时间饥渴症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时间不是没有,也并没有排的满满当当,只是大多数的时间都被浪费在了紧张的无所事事上,十天的完成时间,九天在吃喝玩乐,最后一天开天辟地,赶到崩溃。永远是心里喊着马上行动,但还是焦躁地滑动手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我们清楚地明白这样拖延的办事不好,当然也想把事情合理均摊,稳稳当当地高效完成,但哪怕立了一万遍flag,都没能改变自己的毛病,因为它“无伤大雅”,可能造成的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心理负担,和最后拼命工作的抱怨。在拖延症的作用下,无论是怎样的任务,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


在多重压力的困扰下,如果任时间饥渴症肆意生长,在影响理性工作的同时,也必定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大脑驱动身体会在有意识地避免过劳的同时,条件性地想办法宣泄自己的苦闷。因此诸如“狗屁工作”“社畜”等自带讽刺的话语也从社会特困生人群口中一呼及出,借此来排解心理的苦闷与失衡。人们在大情绪左右下的宣泄所引起的无国界反响不啻是一种大众吐槽,更是一种不容乐观的时代共鸣。

所以我们能治好时间饥渴症吗?怎么治?过劳可以说是当下中国人的宿命,这难以避免,与其在你厌倦的岗位上惶惶度日,或许可以试试把奴役你的工作,换成你所热爱的事业。找到自己那份充满热情、实现价值的所在,就算为了它而燃烧生命,也不失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献身。我们既然改变不了现下的情形,不如换一个心态去面对它,也许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比每天自怨自艾要潇洒自在得多。再者说,“真正忙碌的人往往是最有时间的”。这样的精英阶层为追求高质量的成果,往往会拿很多时间去下赌注,去完成高标准的工作任务。他们会一致认为,追求速度是以时间为代价的,所以他们会尽力去避免为赶时间而粗心大意的犯错,会安排充足的时间来工作,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又饱满,不急不躁。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在这个把时间置若珍宝的年代,忙文化的侵蚀使我们在面对来自丰盛物质享受的诱惑和沉重的工作压力打击的同时,或许更应该用长远眼光考量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积极的生活姿态。我们抱怨时间饥渴与忙碌,换想之,正是因为忙才更需要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分清事情主次缓急,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也不失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过程。所以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