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1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特色小镇调查小分队]汗水洒在荆楚特色小镇的远方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7-08-28浏览次数:272


(通讯员 周浩)7 个小组,28个人。9个市县,15个乡镇。5天,日复一日地奔走在日均温超过35度的七月流火之中。这是我们大学第一个暑假生活的一段记录,是特色小镇调研活动的真实刻画。在调研结束时,队员们集体晒黑了一个色号,纷纷笑言“这是一个属于新闻班的夏天”。

抢抓“热点”定选题

队员们参加暑期调研热情的种子萌发于带队的易老师上课时充满专业理想色彩的提议。

在新闻Q1641班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上,易老师 “唾沫横飞”地鼓动大家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为实现新闻理想打下基础。同学们听得“豪情万丈”,全班超过半数同学当即报名。连家在外省的同学也被吸引,要求参加调研,宁可晚几天回家。

然而,大门刚打开了一半,同学们就被门槛绊了一下。做调研说起来容易,可围绕什么选题来开展,成了第一大问题。

一个午休时间,28名队员聚集在一间空教室。没有想象中的沉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人建议关注山区留守儿童,也有人提出调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情况,……

大家正在为选题太多而举棋不定时,一个女声轻轻地从教室的后方传入队员们的耳朵:“我觉得我们可以调查湖北发展特色小镇的情况”。

“特色小镇”?大家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心中满是疑惑。听完她的介绍,同学们眼中有了亮光。

队长柴莞庚根据调研选题的要求和同学们的意见留下两个选题,然后全体同学投票确定我们调研的题目。

得知我们选择以特色小镇作为调查题目后,易老师直言“没有想到”。他解释说,特色小镇研究是当下全国关注的新热点,研究的人还不多,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

易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跟大家说:“虽然特色小镇调研远比其他题目难度大,但我看到了同学们的追求和决心。”

柴莞庚队长在选题讨论会结束时说道:“特色小镇调研就像一条未知的路,我们现阶段的探索和成果无论如何都是有益于后来者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就是要凭着新闻专业的精神和态度,真实客观地呈现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整体情况,借助我们的努力和有限的成果,吸引人们关心关注特色小镇的发展。”

走进社会尝冷暖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尽管我们在准备阶段收集到了特色小镇所在乡镇政府的联系方式,但近半数的电话打了没人接,或者打不通,邮件发了也没人回。我们怀疑找到的是“假号码”。

尽管我们出发前没有期望在乡镇住进星级宾馆,但有2个小组在小镇上来回跑了一圈,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场所,最后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内凑合过夜。

尽管我们在培训中掌握了与基层政府机关打交道的礼仪和沟通注意事项,但还是有不少小组拨通政府电话后吃到“闭门羹”,被以“工作忙”、“领导不在”等缘由拒绝。我们不怕物质条件的艰苦和路途的劳累,但得不到政府干部的支持,令我们有些害怕了。

尽管每个小组都有本乡本土出生长大的成员,操着当地方音在街头发放问卷,但也难免遭到冷遇。有的小组在街上找了十数人,却只有一、两个愿意填写问卷。得不到当地群众的理解,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怀疑调研的意义。

其实这都不算意外。过去我们习惯于别人把一切都准备好,自己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这次调研是我们第一次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实施的社会活动,没有家长和学校的呵护,全凭自己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因为以前我们走出“象牙塔”跟社会接触太少太少,所以没出校门就碰壁,离开学校就艰难四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每天晚上在QQ群里吐槽、交流,各小组不言放弃,每天抠着时间表暗地竞赛。终于我们发现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这些难题都不再是问题。

有的小组受到“贵宾待遇”,镇政府不仅热情接待,还在饭点时安排当地特色美食为同学们接风洗尘。也有队员在街头调研时受到热烈欢迎,当地居民抢着填写问卷,十几分钟就完成几十份问卷。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来自校友的力量。在我们调研陷入困境时,校友们站出来了,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赴武汉市蔡甸区某街道调研的同学没想到的是,街道办事处综合办主任出面亲自接待他们,负责承建特色小镇的工程公司总经理亲自陪同他们考察工作。原来,是一名校友在背后做了大量工作。

大家认为最有戏剧性的,是赴宜昌枝江市某镇4名同学的遭遇。几次联系镇政府,都被拒绝过。但他们不想放弃这个调查点,决然前往。抵达镇上后,兵分两路,男生留在镇上发问卷,三个女生则想去“撞撞南墙”,奔向镇政府所在地。

这个镇的政府办公场所设在偏远的工业园区,并不在镇中心。几个女生苦等半小时之后,发现不仅没有公交经过,连的士和三轮车都没有。她们决定步行,怎么地也要到镇政府去一趟。她们出发时已日上三竿,毒辣的太阳烘烤着地面,没走出几步就已汗流浃背。她们就这么撑着走完了几公里路程,找到了当地镇政府机关。

三个女生轮番站出来,与工作人员沟通,但对方就是不松口,不接受调查,不提供任何书面资料。当她们情绪低落、充满挫败感从政府办公楼楼走出来时,已是正午十二点。

又累又饿的她们坐在政府大门口,一边叹气,一边在相互安慰。下班午休的政府工作人员从她们身旁经过,一个大男生看到她们统一穿着的队服上面印着的校名,立即停下脚步,询问起来。

一番交流后,这名叫“姚伟”的校友带给她们满心的喜悦,帮她们拿到相关资料,又联系司机安排专车把她们送回镇上。

受到过冷遇,收获更多的是温暖。队员们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收获了如雨的汗水,他们更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记忆。

研究问题为理想

830日,大家如约回到学校。

离开学的日子还有好几天,可是我们的分析研究工作到了关键时刻,大家按照约定的时间提前返校了。

柴队长将同学们分成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总结答辩、视频宣传等若干小组,有序地开始紧张的工作。

易老师跟大家再三强调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我们学会客观地分析事物,对掌握的资料做全面的分析归纳。

刘逸飞在寝室里大呼辛苦:“我们在14个镇回收了200多份问卷,每份问卷分成5个部分之后,每个部分都有20-40个数据信息,汇总、计算、分类、作图,下午到晚上没停地。我眼睛都花了。”

大家把掌握到手的资料一遍接一遍地进行梳理,有时是五六个,有时是十来个,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为一个结论争论不已,为某项建议各抒己见。每天都在痛苦中,都在收获中。几天下来,大家感觉思路清晰了,各自忙得更欢了。

大家渴盼着用不免稚嫩的文字对湖北特色小镇建设能有所助推,用新闻学子的理想和能量传播特色小镇建设的真实情况,让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得到更多更高的重视,令特色小镇在荆楚大地开花结果,成为人们幸福快乐的栖息之地……。

大家所有的渴望,都只是渴望着用一份有分量的成果告诉自己:我们要做有价值且有理想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