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影评】在信息时代下谈勒庞的《乌合之众》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7-10-23浏览次数:1824

文/陈璐瑶 责任编辑/朱嘉文

“这是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个最糟糕的时代”。今天无意中看到了《双城记》中的这句话,刚好最近在研究《乌合之众》,那就来探讨一下这个时代下《乌合之众》的存在意义吧。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以上是这本书的历史地位和官方背景。抛开这些,自笔者亲身接触这本书后,就愈发觉得它能在中国备受探讨的原因,却是在于书中与我国传统社会学理论推论完全相反的绝对化观点。初看这本书时笔者便觉得作者通篇都在阐述着一个绝望的理念。在勒旁的描述中,个体会因为进入群体而导致个人理性的完全泯灭,而其群体也会仗着同伴众多而丢失责任感的约束,受本能控制作出各种情绪化的行为。其中最绝望的就是全书通过很大篇幅论证了这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是不会被人力所改变的,即使我们能进行多样化的后天教育控制,但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仍然十分无力。这大体就是书中所阐述的反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吧。通俗来说,只要你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你的一切想法就都是错的,而且没有任何办法能改变这种必然现象。当一位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用整整一本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对你讲述出这样一个结论时,这是多么消极绝望的影响啊!也因此,这本书受到了来自知乎、简书等网站的大批用户批判和吐槽。



可是抛开勒庞客观存在的这些没有数据支撑理论的问题和太过绝对化的想法。群众无意识何尝不是当下社会问题中存在的现状呢?在传播性、匿名性都十分发达的泛信息时代里,躲在计算机屏幕背后的网友水军又何尝不是一群又一群的乌合之众呢?袁姗姗仅凭一张照片就让自己从全网黑到全网捧正是最好的例子。看似拥有多元化发声渠道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仍旧处在被操控者的角色位置上呢?细思极恐的是这个问题也许正确回答真的是“被操控了”。只是这个角色的操纵者从曾经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极为隐秘地变成了如今在金钱和利益的推动下那些裹挟民意、号称公知的微博运营号等主流营销媒体罢了。很多人说《乌合之众》太过偏激,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是时代的败笔。笔者承认这本书放在现在来说确实有它客观上存在的时代局限和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能被弗洛伊德称为当之无愧的名著的《乌合之众》其中一些理论细细想来,仍可映照现实,勒旁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现下不还是依然存在着吗?因此依笔者浅见,这本书在当代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看清沉迷于某个事物中丧失理智的自己,看清沉迷于某个事物中丧失理智的他人,以及,看清沉迷于某个事物中丧失理智的社会吧!毕竟比起看完这本书可能会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绝望来说,无法发现自己在某个时刻不可控的疯狂才更可怕吧。



你我皆为乌合之众,承认也无妨,不能改变也无妨,只是希望在这个信息双刃剑的时代下,认清我们的定位,大家都有群体无意识的时候,所以很多东西别太当真,也别太自以为是了,时刻三思而后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