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儿子”众多,“爹妈”从何而来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8-10-09浏览次数:480

/彭梁峰  责任编辑/吴  杨


有这样一只蛙跳进了手机,住在我们的手机里,并飞速蹿红,拥有着一大批的“蛙妈妈爸爸”。攻占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朋友圈,真正做到了“朋友圈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儿子怎么总是不出门,只知道坐在床上看书呢”,“我的蛙儿子怎么还不回家,一定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吧”诸多种种开始成为养蛙人每天的日常担心,养蛙大潮正席卷而来……


经济发展的快节奏带快了正在慢慢行走的每一个人,“忙”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忙着处理人际关系,忙着谈恋爱,忙着……我们越发忙碌的同时变得更加孤僻,只能默默诉诸个人心理;另一方面技术的越发智能化,交流的日益屏幕化,人与人之间情绪的表达也愈加透过手机变得距离化,久而久之,一堵无形的墙在人们中间出现,这种被现实压迫的情绪被不断积蓄,急切需要一件事或者是一个物来缓解的时候,“蛙儿子”出现了。



     公众经常用“空巢老人”一词来形容无人照顾的老人,但现在这个词更多的是被用来形容青年人,也就是如今的“空巢青年”,顾名思义,内心犹如空巢一般的青年。与此同时,他们也构成了蛙爸妈的绝大多数。毋庸置疑的是,空巢青年的形成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加剧的就业压力、难戒的手机病症、父母的双重压迫等这些都造就了压垮空巢青年的三座大山。于是,他们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开始越发的与手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那些本应该做的事也被无休止的刷屏取代。这种现状的长期存在导致他们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任何外来物的入侵,犹如一个空巢。“蛙儿子”在这个时候就成了空巢里的仅存,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它却拥有跟现实人类似的生活,满足了空巢人寄托情感的的强烈需求,引发了一批青年情感上的共鸣。蛙,成为了纷纷争养之物。


但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蛙的出现真的是代表社会大众心理每况愈下吗?真的象征着中国进入了低欲望社会了吗?


诚然,一定的社会现象是对一定的社会本质的反映,养蛙潮的兴起必然与社会的变化相关,但若说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就无从得知了。一只蛙时刻牵动着每一个蛙爸妈的心,也让“旅行青蛙”APP呈现大胜局面,在疯狂下载量和点击量的背后是成倍的回馈。无疑,APP设计者巧妙地抓住了受众的心,让蛙和人成为了一个结合体,情感共鸣的实现也实现了最优化,更是让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每天固定时间打开看看即可,这才让朋友圈更是被蛙声侵占。


其实不管人人养蛙是因为面对真实的孤独时,空洞的劝诫无果,同时真实的慰藉又难以获得,还是因为时间的碎片化、耐性的缩短化导致人们沉迷养蛙无法自拔,亦或是因为年轻人们略显低迷的状态,这都只是从单方面来看,而从另一面来看,养蛙又何尝不是一种用来调剂生活中巨大压力的方式呢,我们又何妨去想想想这难道不是人们在现实中身心疲累之时,借一只无欲无求的青蛙,达成一时的宁静以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呢。


无论是好是坏,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我们无法去阻止,我们能做的,只是身处于其中,但却不沉迷于其中,这已经是最佳。至于青蛙该去向哪里?“旅行青蛙”又将何等模样?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