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月3日,吴亦凡最新专辑《Antares》“屠榜”iTunes美区。国外流行音乐粉丝质疑吴亦凡动用水军机器人程序刷榜,iTunes官方开始对这件事情采取行动,致使此专辑被强制清除出iTunes热度榜。刷榜事件爆出后,吴亦凡粉丝反击称为了偶像打榜“天经地义”,并将此事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
——《界面文化》11月4日
网友评论:@娜娜弥:个人很讨厌强行把艺术和爱国不分场合强行捆绑,应该先关注本身的艺术价值。
本刊评论:刷榜事实上为扩大中国歌星在欧美乐坛的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国外流行音乐粉丝在此事件中制造出的新词“Kris Who”便可知,许多乐迷从无到有地认识了这位华语乐坛新星。然而,更大影响力的取得却是建立在大规模成体系地向西方输出国内偶像工业的“流量至上”这一玩法的前提和基础上的,这难免会让对这一理念不太了解的人群产生误读。
饭圈为自己的idol奉献时间金钱本身无可厚非。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追星是人类合理的心理诉求,对于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此时的他们思维的独判性正在逐渐成型,因此追星可以作为他们寻找新的情感寄托和更高人生价值的表现方式。然而主流舆论对已经进入全球市场的粉丝文化历来持有偏见,这迫使年轻人将原本正常的追星行为切换成“为国争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苛刻”的主流舆论里构建自身行为的合法性,殊不知在此同时却使自己陷入了民族主义的误区。
应该把民族主义附加到偶像工业中去吗?答案是否定的。由刷榜事件激发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冲击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民族主义本身就是虚幻的想象,只是通过民族主义粉饰“偶像乌托邦”,只是在当今微妙的中美关系大环境下,为某种程度上钻了技术漏洞的刷榜行为找到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论据而已。互联网拓宽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得偶像走向国际市场的舞台角逐,然而作为观者,却最容易陷入“他者凝视”的二元逻辑怪圈。我们过分关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而忽略了iTunes不过是音乐界的角逐,如同IG战队赢得世界冠军不过是电竞界的角逐一样。
中国乃至亚洲的偶像工业,一直未能跳出依靠粉丝制造流量声势的消费主义逻辑,企图通过粉丝的心理满足与偶像进行深度绑定强化粉丝群体对偶像成功的归属感,并产生与有荣焉的心态。这与欧美国家严格监管流媒体数据所呈现出的价值观相形见绌。用民族主义粉饰出的“偶像乌托邦”看似营造的短暂喜悦总会稍纵即逝,想要撼动规则,还是应该首先尊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