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3新闻与传播学院黄梅戏曲文化调查小分队】桂到秋来气高洁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7-07-17浏览次数:438

——记桂遇秋先生三代人的黄梅戏情缘


(通讯员 叶胜林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黄梅戏无疑是我们中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奇葩,而生于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的桂遇秋先生,则是一位辛勤照料这花朵的园丁。桂遇秋先生穷极大半生时光,编著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一书,为我国黄梅戏戏剧史补充大量珍贵的史料,填补了大块空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子孙二代,也继承了他的研究,三代为黄梅戏的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暑期,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十一名同学来到黄梅县,见到了桂遇秋先生的儿子桂靖雷先生,听他讲述黄梅戏文化,以及他的与黄梅戏文化相守一生的父亲的事情。

伴随着黄梅戏成长

桂遇秋先生,1934年生于黄梅戏发源地——黄梅杉木村桂畈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一去二三里,村村垸垸都唱戏”,黄梅县黄梅戏浓厚的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桂遇秋,他从小便对家乡山歌,茶调,渔歌,门歌,樵歌等产生了极深厚的兴趣,这些黄梅文化也深深熏陶了他的胸怀和思想,助力了他的成长。

为黄梅戏放弃众多

长大后的桂遇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解放后,因有相当的文化水平,50年代,年纪轻轻就出任了黄梅县的法院庭长。社会太平了,桂遇秋就想重拾起对黄梅戏的爱好,培持并且传承好黄梅戏的精深文化,并为此放弃了多次晋升机会,和优厚的待遇,也未曾抱怨后悔过。他行为践行着它的人生信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走南闯北寻访剧目

为了搜集驳杂繁多的黄梅戏曲目,抢救逐渐流失失传的曲目,桂遇秋先生鄂、赣、皖、浙、闽、湘、豫7省,每至一地都要走访考证黄梅戏渊流,访察了几百位老艺人和相关民众,并查阅各方县志,各类资料不计其数,一如同明朝医圣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之寻访名山大川。在此之前,黄梅戏传统曲目数量众多,但大多是通过艺人之间口口相传,师徒间代代传承,并未系统化形成了文字。因此各艺人所学会的不尽相同,中间常会流失和走样,最终不同师傅的同一剧目有不同版本。桂遇秋先生到处寻访这些老艺人,听他们口述自己做出记录,并且要从中判别出最合适的版本。

抱憾离世传承后人

书虽然编出来了一部分,但出版也很成问题。由于缺乏资金,桂遇秋只能选择出一本再将赚到的钱拿来刊印下一本。由于这种书籍少有人了解感兴趣,收入寥寥。就这样搜集,整理,出版,中间还经历了文革,而且他晚年患了糖尿病,眼睛难以视物,就让儿子孙子帮忙校准。直到临终前,一共也只出版了12本,余3本未出版。1999年,桂遇秋因病昏迷,此后回光返照,对儿子桂靖雷说:“把我的书出完。(丧事)一切从简,不要放哀乐,就用黄梅戏为我送葬,把我编好的书和我骨灰一起下葬。”1230日,桂遇秋先生的一生至此划上了句号,时黄梅大剧院闻说此事,自发组织了一只队伍为他下葬。桂先生一生,起伏颠沛,唯对黄梅戏的钟爱一直未变,桂到秋来飘幽香,桂先生高风亮节,吾辈楷模。

子孙再续黄梅戏梦

桂遇秋先生搜集的剧目,有大戏106,小戏200余。他逝后,尤余三本书,100余小戏未出版,此外更有这些剧目的考证工作有待完成。桂靖雷本志不在此,却默默地接过担子,一点点地参考父亲留下的资料和其他文献,终于将父亲遗愿完成。《黄梅戏传统曲目汇编》艺术价值极高,但在市场上由于不为人理解其价值,反响有限,只为业内收藏。桂靖雷不仅是完成父亲遗愿这么简单,也继续投入到了黄梅戏研究中去。前些年业界内风行黄梅戏发源于安庆言论,桂靖雷便发文驳斥,匡正事实。桂靖雷之子桂也丹,也在家庭的影响下研究黄梅戏,发表多篇黄梅戏专业文章,业界享有盛名。


宋有苏氏一门两代三学士,而自桂遇秋先生起,桂靖雷桂也丹三代人为黄梅戏奉献时光和精力,默默不求声名,却为黄梅戏曲界奉献了大笔学识财富。古人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因为有桂家人这样的无声奉献不求报酬的仁人志士在,我们才能传承好祖人基业,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壮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