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快讯

孙东东教授讲座:阳春好三月,阳光你心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01浏览次数:153

 

    本网讯(通讯员 王瀚 陶文婕 摄影 李婧文)3月31日14:30,由孙东东教授给经院学子带来的专题讲座—“阳春三月,阳光心灵”于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号报告厅开讲。曾担任央视主持人、司法精神病学专家、目前任职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孙东东教授,在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以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生阅历,向大家讲述如何做到大学生心理卫生。
   
   孙东东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历史,告诉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滋润,更阳光”。然后从七个大的方面展开今天的讲座,诙谐幽默的措辞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不时发出笑声,又于笑容里深思。

    孙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引导在场听众随其思路思考。随后他解释道,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与缺陷,还要拥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并从“智”与“能”两方面进行思考,他认为人与人的差异在于“能”。“智”是先天的,“能”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发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孙教授总结,“高等大学培养什么?培养训练有素的质疑者”。   


孙东东教授

    第二个方面,孙教授又讲到了“要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他着重比较了情绪与情感的不同,认为情感是人与人交流的第一信号,提出了情感的“四性”,即“倾向性、深刻性、效能性、协调性”。“倾向性”就是强调喜怒哀乐都要表现出来,“效能性”是要反应出内心体验,“协调性”则是对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则是他提出的第三个方面,“如果说智能良好是成功的基本条件,那么能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有意志”,孙教授提出良好的意志可以用“五性”,即“目的性、自觉性、坚强性、果断性、自制性”来具体表现衡量。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孙教授阐述了“拥有一个广泛稳定的人际交流圈”“学会适应和改造环境”“认知过程”和“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等方面,告诫大家在人际交流中要宽容待人,在生活与学习中要多听、多看、多学。最后他提出,在民族的创新精神上,我们“缺少质疑,独立盲从”,“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局部改造环境”才能更好地屹立于民族之林。孙教授的话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现场互动环节

     孙教授在讲座最后半个小时时与现场同学互动,耐心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以精辟的见解以及幽默的语言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