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宇翔
典型的宝莱坞式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又一次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高评分、高票房的战绩。中国的观众似乎早已经习惯了印度电影的那些老套路,却也习惯了在笑点和泪点交织之后,给出好评和高分,同时带动一番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奇怪的是,我们频频通过印度电影对当下最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跨越文化差异来体验人性上共通的情感故事,而我们很少能通过一部国产电影掀起一波上升到对人性的感性认识和现实的理性探讨。印度电影是如何冲击了中国的影视市场,也冲击了中国观众的心?
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剧情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青年帮助一位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小女孩回家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剧情可以说是十分老套了,就连大叔与小女孩的搭档,都可以称得上是电影里的经典套路设定了。大部分已经被套路惯了的观众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数不尽的曲折,巧合的错过以及最终完满团圆的大结局。可就算你明明知道剧情在下一步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还是会因为一些猝不及防的细节热泪盈眶,对一些故事背后的升华肃然起敬。我们看到“猴神”因为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表现出了许多我们看来十分愚昧和不理解的举动,可他最终却因为爱而“背叛”了信仰,这种“背叛”的结局却是感化和包容,信仰并不是坚持自己而排斥他人,不是一种将人与人划分的教条,同样国界也不是。爱是一种信仰,而信仰也本是一种爱。
在政治、宗教、文化的分歧中拷问信仰,在家国情仇面前质问人性,这与印度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而对于中国,外界很多评价会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是没有主见和立场的,我们确实也要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打着信仰的旗号,自我感动地自欺欺人,同样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许多人性的扭曲。这应该是我们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应该去反思的问题,也是中国观众为什么会为这份缺失的信仰买单。
再说到后来上映的那部戳中中国父母之痛的《起跑线》,拉吉一家想出各种奇招只为得到一家公立幼儿园的入学名额,这其中涉及到的阶层、权利、户口、贫富差距就是中国版择校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再现,只不过这部反映印度自身教育问题的电影用荒诞和戏剧的口吻说出了那些我们的媒体人说多了就会被封杀还依旧解决不了问题的痛;《摔跤吧,爸爸》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冠军梦,是在印度这样女性地位卑微到尘埃的背景下,摔碎了那些守旧思想的束缚,让现在的努力为未来赢得更多选择的权利。这种望子成龙和冠军梦的题材并不新鲜,而引起的对于两个女孩是“替父亲实现理想”还是“替印度女性争取了权利”的讨论也是对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沉思;《神秘巨星》讲述的音乐梦的故事,剧情简单工整,毫无悬念,可影片中的姑奶奶、妈妈、伊希亚就像一个个符号代表着印度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神秘巨星”既是坚持音乐敢于抗争的伊希亚,是默默支持女儿并且独立意识逐渐苏醒的妈妈,也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自由而奋斗的所有人。
谈到印度这个国家,我们会想到什么?贫穷、脏乱、人多、阶层固化、性别歧视、宗教争论……于是从他们的电影题材中可以看到,那些我们回避的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政局,他们选择了大胆在荧幕前“献丑”。用电影拷问社会,这已经成了印度电影的一个标志。稀缺资源下,由于人口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在中印两国都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也导致中国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与印度十分相似,所以中国观众会对那些熟悉的主题和剧情产生共鸣。我们没有印度那么复杂的种姓和宗教歧视,可我们也仍然存在着越来越复杂的鄙视链,以及自己对自己民族的歧视,这都是公平与正义的缺失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态上会出现很多矛盾和羁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在利益和信仰之间做着挣扎。很多问题当然不是拍了一部电影就能得到解决,甚至作为观影者来说内心还会有更沉重的焦虑,但是那么多的难言之隐,我们需要有人能表达出来,如果还是以一种看似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控诉,就会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是印度电影的特点,喜欢苦中作乐,将严肃的话题和悲伤的故事理想化处理。现实生活本来就是最好的题材,我们需要通过那些放大的镜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也希望在看到那些完满的结局后心中多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战争题材电影《巴霍巴利王2》的上映,又让人们不能小看印度电影对想象力的追求。每一处荒诞故事背后都是为大场面做铺垫的细节,如此意想不到的逻辑方式从批判和斗争中引出了自强,这比直接端上一碗鸡汤要营养得多,且更容易消化。在古印度神话的故事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天马行空的场景与夸张至极的动作设计。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出宝莱坞和好莱坞这样“史诗级”的大片,那些“为了特效而特效”的镜头在我们的电影中确实普遍。我们在比印度拍摄电影时资金多出成倍的情况下,还得靠自己的创造力来追上这被甩出几条街的票房和影响力了。不仅是电影,我们的文化产品与经济实力之间总会存在很大的落差。
印度是全世界每年观影人次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全世界拥有电影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可以说印度电影进军中国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中国电影在印度乃至世界舞台上往往是有着华丽的包装却赢得不了良好的口碑。我们依旧陷入在靠知名导演、流量小生和当红明星撑起一部电影的模式,依旧靠着票房造假,虚假宣传来赢得短暂的虚荣。我们国产电影的许多主题要么过于沉重,要么娱乐至死,却很难在热泪盈眶和欢笑谩骂中输出一种可靠的价值观,在领悟真情之余,对公平、信仰、歧视之类的社会问题有更好的思考。看到当下这一时代矛盾之所在,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后来的我们……
电影是一种文化载体,当电影走出国门后,就具有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印度电影打开了一扇世界人民认识印度的窗口,让电影成为了展示自己国家形象的舞台,这其实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这种讲述“印度故事”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在商业化的气息包裹下充斥着大量的浮躁以及许多总结不出一个主题来而复制粘贴的剧情。很多人都吐槽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时尚和科技元素,这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与时俱进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更好地去接受,但不变的是印度人不吝啬表达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也许我们看上去费解的宗教文化,已然淡化的民族风格,欣赏不来的雕像服饰却都通过一张张名片让我们学会了接受和理解,重新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电影还是得在这已经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中多讲讲我们已经快遗忘的中国故事,是那种同样的剧本换了演员的种族和语言后你会觉得别扭和不适的作品。同时那些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那些支支吾吾一直在逃避的话题,请在银幕前给我们内心痛快且深重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