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佳惠 责任编辑/李凡
故事发生在唐代的魏博藩镇。
胶片般粗粒的画面,细致入微的风吹草动,镜头由远及近拉至师徒二人,简单的一道刺杀命令直奔主题,观众还来不及细想便已刀落人亡。聂隐娘,一个刺客的故事由此开场。
影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借聂隐娘坎坷的一生表现个体在命运面前的弱小,无论是当年的窈七,还是如今的隐娘,命运都要求她舍弃心爱的人,她只需拥有一颗决绝之心,一身高强的武艺,无人理会背后的那个孤寂的灵魂。
在电影情节方面,《刺客聂隐娘》不同于商业片的套路,文言对话、不连贯的情节、缓慢的进度容易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据说侯导会删掉他所有不满意的镜头,哪怕是对剧情非常重要的关键镜头。他将叙事、摄影、美术、音乐这些全都同等化,故事情节在他看来反而没那么重要,他沉迷其中的是拍摄电影的整个过程,但是观众参与其中的只是电影呈现的结果。侯导不管观众的感受,独自创作,最后让一部极具戏剧化的武侠拍的支离破碎,毫无情节可言。
跳出电影情节,这部电影的美学欣赏性很高,这来源于导演一贯的美学追求,大荧幕铺开,先是粗粝感强烈的黑白画面,赋予观众时代纵深之感。继而扑面吹来一阵唐风,影片将唐朝的建筑、服饰、曲乐、装饰极为考究的展示出来,一个郊外送别的镜头,像极了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影片运用大量风景作为留白,固定的机位,纵深的构图,在增添视觉美感的同时,又增添了画面后的韵味,带给观众情绪上的感染。在拍摄期间,影片曾在神农架、武当山、内蒙古多处取景,各地的自然风光,变换的情景氛围,使他的影片像极了一幅幅古朴的山水画。
对于主人公聂隐娘,称她为刺客,不如称她侠客。她是刺客,刺客不该有情,她却再三考量着自己的刺杀行动;她是侠客,胸中的家国让她明白单凭去刺杀一位藩主只能使政局更加混乱,爱民保国的情怀让这位女侠客更添几分柔情。当一位刺客有了情怀,她便已不再是刺客。片中,她总是愀然轻立于高树之上,以旁观者的视角俯瞰着世间发生的一切,江湖似乎在她心中有另一番定义。在她看来,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她要守护的对象,百姓是她要护佑的亲人,她以一种母性思考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刺杀也不再只是个人生死这么简单,其中联系着的是所有魏博百姓的存亡和命运以及国家历史的走向,电影在聂隐娘的内心挣扎中将一位女刺客的形象升华,侠骨柔情是对她最好的刻画。
聂隐娘心中有善和恶的定义,刺杀行动不再只是师傅的一道命令,更是一种家国情怀,而人最可贵不过是拥有一片情怀。在星巴克的企业文化中,要求在零售店就餐的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一种浪漫的人文文化,在星巴克,人们喝的不仅是一杯咖啡,也是音乐、灯光、服务、气氛,更是一种情怀。似乎在任何一个人文时代,情感都显得比物质更加珍贵。90后作为新生代主力军,他们拥有独立的国家态度,一边在各种论坛微博中痛批国家的的社会问题,一边在钓鱼岛、菲律宾等领土争议中一致排外,亦或是在里约奥运会中,面对霍顿的气愤抗议、对待去金牌化的大气坦然,这都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客观真诚的爱国情怀。聂隐娘也是如此,即便承受痛苦挣扎、师傅的追杀,不愿放弃的也是心中的那一抹弥足珍贵的江湖信仰。
电影的结局,人们都为聂隐娘的归隐黯然。落寞的背影确实惨淡,可透过表面,我仿佛觉得此时的她像得道成佛一般,全身都在散发着光芒。那不是一条归隐的路,相反,那条路的终点是自由,是不忘本心的洒脱。这个现实的江湖不能接受善良,它充满着尔虞我诈,权力纷争。存在反而让聂隐娘痛苦,那不如索性离开,世界那么大,为什么非要留在这里让自己烦恼,趁着本心尚在,天下之大,何处不为家。幼时总是不懂为何英雄在拯救完世界之后,都会脱下英雄的盔甲,选择过上平凡人的生活,浪迹江湖。但仔细想想,英雄在本质上也不过平凡,世间任何纷争,最终会被时间冲淡,更何况一个个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真正侠士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