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聪 责任编辑/管媛媛
莫言先生的作品总能够使我着迷。
如果说《透明的红萝卜》驱动力是单纯的饥饿的话,那么《四十一炮》则充满对“肉”的多重递进式的追求,从原始欲望、物质需求到自我实现。可以说,莫言的创作一直遵循着人性的基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少年生活的体验感:饥饿,从而去探讨人的本性、深究社会的变迁。
《四十一炮》以五通神庙为故事发展的现实场景。在当时的民间,五通神是食肉之神,是肉欲的象征,而这也呼应出了出了老和尚过去的奢靡腐败的生活——一名非同凡响的国民党地方军官,他以同时拥有数个女人而自豪,但是巅峰与低谷差的只是一颗子弹。敌人的子弹打碎了他的自豪之物,从此一蹶不振,隐居于五通神庙之中,倾听着罗小通的自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在欲望上出奇的相似。通过实与虚的交相替换,表达了人们在努力忏悔自己的罪恶的时候,也不断的向神圣靠近。
《四十一炮》全书一共四十一个章节,刚好对应了书名,全书全程由主角罗小通的视角所陈述。因此,在该书中不仅有着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有很多令人深思的世俗道理。
在书中,莫言先生着力刻画了三个人物,村长老兰,罗通与杨玉珍。
老兰是中国农村改革里的风云人物,他站在改革富裕的最前方,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所以他不仅深受上级领导的信任,还受农村人的崇拜羡慕。但同时,他的另一面也是丑陋的,罪恶的,不道义的。他有权有势,使用卑劣的手法牟求暴利,为了守住村长的位子,将肮脏的手段授之他人。可以说,他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丢失了农村原有的纯洁、善良和和谐。
父亲则代表在时代风云面前保守顽固的一方,而他身上那些传统而美好的东西,也因为他的被唾弃而一并抹杀了;他为了欲望,不顾后果,与野骡子姑姑私意缠绵,最终却因为无法忍受杨玉珍的出轨而痛下杀手,锒铛入狱。
而母亲则代表了更加众多的一类人,农村中大多数农民的形象,他们没有思想,只是观望随风的一些人。他们没有更深刻的是非曲直评判标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过好日子。至于好日子如何得来,手段正当不正当,全然不顾,他们凭借的动力更是一种本能。然而,生活并未如她所愿,或者说,当时的残酷社会并未如她所愿,最终也了于自己丈夫的斧头之下,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四十一炮》掀起的一场文学叙述的强劲风暴,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并不奇怪。正是站在大时代转角处,人们面对浪潮最本能的反应。我们无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批判或认可,就如代后记的标题所写的那样“诉说就是一切”。正因如此,莫言先生利用两条亦真亦幻的叙述线索的交替缠绕,为我们诉说着那一段混沌虚实、光怪陆离的历史真实——在欲望被急剧放大的社会现实里,善良与丑陋、道德与金钱、农村与城市在那里强烈碰撞。
“礼花明灭,制造着灿烂和黑暗,我心中有些惶恐,仿佛置身于生与死的交界处,顾盼着阴间和阳世。”
四十一发炮弹无所顾忌地轰隆,散开的余波尽数地倾泻于这社会掩盖黑暗的最后一堵墙壁。而这堵墙壁的倒坍,昭示着黑暗彻底的瓦解、决裂,但同时寓意着再生。而当社会最丑陋的一面展现于众人眼前的时候,或许正是这个社会和环境向着更完美、更完善的方向发展的起始。